初秋,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北缘的轮台县境内,百万亩棉田绿浪翻涌,棉花枝头棉铃渐熟,静待收获。
“徐叔,今年什么时候‘开秤’啊?”8月17日上午,记者跟随轮台县公安局哈尔巴克乡派出所所长马超,来到轮台县远江农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走访。穿过公司大院里的葡萄架,马超第一句话,便向该公司董事长徐远江询问起今年新棉的收购日期。
“开秤”是棉花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,标志着新棉季的正式启动,不仅是每年当地棉农和棉花收购加工企业的集结号,更是公安机关每年保护棉花收购的冲锋号。
“再过一个月应该差不多了。”徐远江答道。1992年,他开始承包土地种植棉花。那时,轮台县的棉花种植面积只有8000亩,如今已超过120万亩,平均亩产450公斤,全县棉农经济收入约20亿元。
“从播种、覆膜,到滴灌、打药,再到采摘、收购、加工,如今棉花已经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智能化,劳动强度下降了70%。”这些年,徐远江将他公司的业务从棉花种植延伸到棉花育种、加工等多个领域,成为当地棉花产业的领军者。
马超介绍,每年国庆节前后至11月中下旬,是轮台县棉花集中采摘收购期。那时,不仅是棉农一年辛勤的收获期,也是涉棉纠纷的高发期。“哈尔巴克乡哈尔东村棉花种植户多,务工人员多,棉花种植户与工人、采棉机主、村民之间难免会发生摩擦。”马超说。
2024年1月,由哈尔巴克乡派出所副所长齐文健牵头,哈尔东村创新成立“解纷智囊团”,聚合村干部、司法专干、老党员、律师等多方力量,实现涉棉矛盾“一站式”调处。
马超告诉记者,去年9月份,村民买买提·乃买提因3万元土地承包费被拖欠的问题,与合作社负责人发生争执。民警朱刘洋和辅警艾克然木5分钟内赶到现场,同时迅速联系“解纷智囊团”成员——驻村第一书记吴杰和司法所干部图妮萨古丽启动联动调解。不到3小时,合作社负责人当场转账结清费用。
不仅棉田里易发纠纷,棉运环节的矛盾也不容忽视。“我们联合派出所、司法所组建‘棉运纠纷调解小组’,并在棉运车辆集中的收购站、加工厂区周边设立临时调解点。”轮台县公安局交管大队大队长库吐鲁克·艾尼说道。
库吐鲁克介绍,交管大队针对车辆剐蹭、车辆调度冲突等纠纷制定标准化流程:5分钟内到场,调看监控、确定责任、协调赔偿,快速疏通堵点。2024年以来,他们已成功化解16起运棉纠纷,化解率达100%,未引发一起交通堵塞或治安事件。
“地头的矛盾捋顺了,车间里的‘安全阀’更得拧紧!”跟随马超的脚步,记者走进一组高大的厂房。
加工车间里,巨大的喂料机、高耸的烘干塔、密布锯齿的轧花机各自静默,管道和传送带串联起这个钢铁阵列。“别看现在静悄悄,下个月这里就是棉花加工的‘主战场’。”站在流水线旁,徐远江憧憬着新一年的收获,“带籽的新棉从这里吸入,经过烘干、清理、轧花,然后‘吐’出雪白的皮棉。”
“这里是‘火药桶’——虽然棉尘看不见,但一点静电都不能有,否则可能被点燃,甚至引发粉尘爆炸。”行至除尘区,马超神色严肃起来,继而介绍起厂内的消防设施配备情况。“这里有消火栓66个、消防水池2座、日常存水1000立方米。防火防爆是贯穿始终、压倒一切的生命线。”
“我们企业能够安定发展,公安功劳最大。”徐远江告诉记者,派出所民警隔三差五就会来厂里走访,开展安全检查、法治宣传、反诈宣传,及时了解不同阶段的问题和困难,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。
广袤的棉田里,棉铃在阳光照耀下如繁星般点缀着希望的原野。在藏蓝守护下,这片土地正安静地编织着一个关于团结、发展与安宁的故事。(徐 炜 朱祥明 通讯员 厚斌斌)
头条阅读